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咨询电话:
咨询电话:
首页 新闻 解决方案 行业分析 前沿技术 品牌企业 招标信息 智能交通产品与技术应用汇编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分析

面向长三角,承载多项国家战略任务的虹桥商务区是如何诞生的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23-02-09 17:27:00

2月4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调研时指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承载了多项国家战略任务,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对战略内涵的认识,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和比较优势,紧扣一体化、高质量和国际化,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凝聚各方合力、大胆攻坚突破,更好把蓝图转化为施工图、实景画,为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作出更大贡献。

  虹桥商务区的开发因虹桥枢纽而产生。2010年5月,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虹桥商务区作为“面向长三角、服务全国的高端商务中心”的功能定位。这在当年和全力筹办世博会、努力推动迪士尼项目落地等大事共同列入“影响上海经济工作的六件大事”。

1

依托交通枢纽而

诞生的虹桥商务区


  自虹桥枢纽建成后,在2小时以内,飞机能降落在中国主要省会城市及东亚一、二线城市,高铁几乎能到达所有长三角城市。地铁2号线、10号线以及17号线等将大量的人群输送到上海的各个角落。地处长三角地区交通网络中心位置的虹桥商务区,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带动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等重要的使命
  虹桥交通枢纽概念的形成是时代和经济发展的产物。2005年,上海编制新的机场总体规划,虹桥T2航站楼原来两个跑道的间距是1700米,通过方案优化和技术认证,把1700米改成360米,产生了8平方公里的土地。2006年2月,虹桥交通枢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获得正式批复,规划范围为26.26平方公里。2010年3月16日,虹桥机场T2航站楼正式启用,开始起飞;7月1日,沪宁高铁投入运行;10月26日,沪杭高铁通行;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通行。  进入新世纪,上海人口和产业结构“东重西轻”的格局凸显。面对因虹桥T2航站楼跑道调整产生的8平方公里土地,上海市政府提出开发商务区,以充分发挥枢纽的换乘功能,建成一个新的现代化服务集聚区。在这个地区建成新的商务中心,将有助于缓解中心城区压力,疏散城区人口,改善城市建设和居住条件,降低商务成本;可以引领闵行、长宁、嘉定、青浦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将来还要和长三角一些城市进行对接,发挥辐射效应。  经过反复论证后,200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依托交通枢纽打造虹桥商务区。虹桥商务区将承担“商务中心”和“交通枢纽”的功能。根据开发进度要求,先行开展3.7平方公里核心区的建设(后来的国家会展中心项目1平方公里也划入核心区)。核心区规划建设商务办公、酒店和住宅共585万平方米,分为核心区一期和南北片区实施。为进一步发展并发挥辐射和溢出效应,拓展产生东西南北4个拓展区,共86平方公里。闵行区发展成南虹桥拓展区,青浦区发展成西虹桥拓展区,嘉定发展成北虹桥拓展区,长宁发展成东虹桥拓展区。主功能区主要是商务的核心功能,拓展区主要是产业的延伸、交通的保障、生活的配套以及环境的支撑这四大功能。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
  2009年上海市成立虹桥商务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具体推进商务区的开发建设和交通枢纽的协调。分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兼任管委会的主任,第一任主任是时任副市长沈骏。虹桥商务区管委会的成立,标志着商务区开发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2

高起点规划

高效率建设

高品质开发


  2010年1月,上海市出台《上海市虹桥商务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了有关功能定位,搭建了开发机制体制的框架。根据《办法》,管委会接受市、区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委托,在虹桥商务区内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管委会与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签订委托书予以明确,由各个委办局委托商务区相关的管委会各处室行使行政审批职能。  2013年5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虹桥商务区调研时提出:要早出形象,早出功能,早出效益。商务区建设中,实际上管委会的事权和承担的责任与所拥有的资源是不太匹配的,也碰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原本规划在地下的博世变电站,由于安全系数提高,施工难度增大,与建在地上相比,投资要增加7000万元。考虑到安全和投资额增加,电力公司一开始不是很愿意承接。管委会综合以下因素:一是以后很多项目的用电需要,供电跟不上,施工进度就会被拖延;二是变电站造在核心区,旁边地块辐射比较大,也影响市容,最后还是坚持原来的规划。通过与电力公司协商,电力公司勉强同意地下变电站建设,但不愿承担多出来的7000万元差价,这个钱从哪儿来?根据国务院100号令,土地出让金只能用于基础设施,也就是说土地出让金不能用。于是,管委会积极争取市政府的支持,多方协商,终于解决了。  比如,国家会展中心和商务区有很多天然的屏障:外环铁路、嘉闵高架,还有北横泾和小涞港。最初考虑铁路下堑式改造,但铁道部门报价改造费用1公里要14亿元,成本太高了。后来,考虑做地下通道,商务区本来的地下通道是从机场一直到铁路虹桥站,把它延伸到国家会展中心,这样步行就可以到国家会展中心。地下通道通过去又碰到问题,国家会展中心下面铺了很多的管道,管线搬迁费用多,达7000多万元。最终通过协商,国家会展中心负责4700万元,其他资金由上海市政府托底。
国家会展中心

  确定落实发展理念,服务开发建设。探索商务区的规划理念用了很长的时间。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考察了北京商务区、香港地区的中环和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地。即便是在建设期间,也不断地修改控规。现在商务区确定并着力落实六大发展理念,即虹桥枢纽、贸易虹桥、智慧虹桥、低碳虹桥、商务社区、城市综合体。  “虹桥枢纽”是虹桥商务区与其他的商务区最明显的区别。一直以来,虹桥枢纽致力于“大交通”综合服务的能级提升,有飞机、高铁、轨交、长途客运、出租车、电动车等多种交通设施,“除了船以外都能开进来”,设计日客流集散量可达110—140万人次,每年超过4亿人集散。虹桥枢纽正朝着交通功能最全、换乘方式最多、可达性最高、换乘距离最短、旅客流量最大的目标前进,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上水平和标准最高的大型交通综合体。  “贸易虹桥”,依托国家会展项目建设和高端会议展览业,以发展国际贸易业务为核心,通过汇集高端贸易人才和关键要素资源,促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平台建设,通过吸引国内外企业总部和贸易机构落户,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打造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标志性平台和以国际贸易为主特色的现代化商务区。作为搭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的重要载体,2016年,在实体经济增速放缓、部分展会规模缩减,缺乏一批超大型双年展支撑的大背景下,国家会展中心共举办各类展览、活动54场,其中,全年10万平方米以上的规模性展览面积占比超过 90%,国际性展览面积占比超过95%。  “智慧虹桥”,作为上海市首批智慧园区示范单位,虹桥商务区一直致力于智慧虹桥的开发建设,聚焦智慧交通、智慧会展、智慧商务、智慧生活圈四大领域推进。一是智慧交通。2016年,虹桥枢纽单日客流峰值达131万人次,在枢纽联动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的优化完善下,“远程值机”“空铁联运”“公铁联运”等不同业务均实现了快速发展,机场短驳、夜宵公交配套等方案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二是智慧会展。虹桥商务区有全球单体量最大的会展中心,国家会展中心着力打造“互联网+会展”智慧展馆,优化无线网络和通信保障,为展会企业和公众提供Wi-Fi、馆内地图导航、大数据实时分析等服务。国家会展中心利用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向参展观众和展会运营管理者展示国展中心的实时客流监控、展馆内客流热力分布与观众驻留时间、每日客流统计、客商来源地统计等大数据实时分析结果。三是智慧商务。虹桥商务区核心区新建商务楼宇的智能化覆盖率已达到 100%。覆盖全区域的低碳能效运行管理信息平台已完成并顺利上线。虹桥天地的远程值机平台于2015年10月建成,目前使用情况良好。龙湖智慧天街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与CRM会员线上线下系统整合,实现微信一键上网、店铺定位导航、会员行为分析。四是智慧生活圈。以人为本,虹桥商务区公共区域的网络,不仅提供无线信号,还会为用户提供商务区相关的服务,用户可以不用下载App就能便捷地了解到商务区内的商业、展会、交通等信息。  “低碳虹桥”,《办法》里明确虹桥商务区要建成为低碳商务区。管委会在做规划设计时,进一步明确,核心区所有建筑均需达国家绿色建筑标准,100%做到一星标准,50%做到二星以上标准,地标建筑做到三星标准。商务区内建筑不少都获得国家绿色建筑和 Leed 双重认证。除了绿色建筑之外,还试点集中供能,虹桥商务区区供一期项目于 2013 年 10 月正式竣工并投入试运行。该项目是全国首个区域冷热电三联供项目,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区域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项目,是在电、热联产的基础上,将部分热能回收后用于制冷,从而大大减少电力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可达 80%以上,比传统供能利用率高出一倍以上,能源站自身建筑也已被评为绿色三星基础设施项目。2014年虹桥商务区被评为低碳示范城区。  “商务社区”,根据宜人、宜商、宜居的标准,对与商务和生活有关的各类业态进行科学配比,努力实现商务功能和社区功能自然融合,促进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区、社区与社区、社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营造五加二、白加黑、晴加雨、365 天无休的商务社区。业态方面重点发展以企业总部、贸易机构、商务办公为代表的主体业态;以会议展览为载体的功能业态和以住宿、商业、文化、娱乐为主的配套业态。  “城市综合体”,虹桥商务区规划建设的一大优势在于利用后发优势,总结以往规划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站在更高起点上建设。商务区强调每一个建筑实体的功能性和标志性,并高标准配置教育、医疗、居住、文化等公共服务机构;注重公园、绿化、水系等生态环境和建筑、交通、楼宇等物体。  推进土地开发,创新管理方法。在开发建设中,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土地出让,不仅关乎建设的资金平衡,也关系到商务区开发建设的成败。当初,土地出让确实面临许多困难。一是虹桥商务区的位置不是很理想。众所周知,商业用地靠地段,如果地段不行,不是土地出让失败就是土地低价出让。而商务区地处外环以外,而且上海市商业办公楼宇已经有点过剩了,在保证地价的情况下出让土地,难度可想而知。二是周边商业配套匮乏。这也降低了企业拍地的热情。三是商业地产运作难度大。当时房产公司主要做住宅,不太擅长做商业地产。如果说住宅的客户是老百姓的话,那么商业地产的客户就是企业。企业办公,对楼宇的设计布局,周边交通,所处地理位置,配套服务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不是简简单单造完楼就完事了。四是出让的地块面积大。这势必对企业的资金和开发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困难,必须要攻克,也要严把开发企业的能级和标准,不然开发品质不好的话,施工可能没办法一气呵成,后期运行管理招商引资也会很困难。管委会充分发挥自身战略优势、政策优势、枢纽优势,多次召开土地出让推介会。  此外,管委会主动跟企业对接,走出去请进来。当时有句顺口溜:先要走动,然后鼓动,让他心动,最后行动。招来符合要求的开发企业后,也会遇到开发进度问题,甚至还存在“捂地”的现象。应对措施,一是土地出让合同的合同时间和建设周期不给太多。响应市政府号召,通常是两年半,这个时间还是很紧凑的。二是管委会和开发企业签目标责任书三是召开开工促进会。形成内部的标准文本,设计好流程的串联并联。每家都一对一谈,有时把好的企业和低等次的放在一起,给低等次的企业一些压力。四是做好行政服务工作。由于地铁线路规划,要和申通公司不断沟通报备,做好交通影响评估评审。建设期间管线侵占红线的问题,管委会出面和电力公司、燃气部门等沟通,该搬的搬,该移位的移位。施工期间,管委会还扫除所有障碍,安排好临时建设企业办公地点和建筑工人的住宿问题。总之,凡是企业有所求,管委会基本都有所应。为了保证施工速度,管委会还做了总控计划连续施工,召开月度例会,聘请第三方服务机构建科院和闵行建筑协会,派人现场监督工程。管理方面,管委会勇于创新,即绿化、地下通道和廊桥的“认街认养”。上海市在绿化方面有规定,铁路防护是120元/平方米,一般的防护绿地是150元/平方米,公共绿地200元/平方米。如果按这个标准,做出来的绿化肯定算不上高档。而开发企业里面景观都做得很极致,外面的标准不上去,会很不协调。没有钱只能动脑筋,管委会便提出“认街认养”,就是政府把原来要做绿化的钱补贴给企业,然后地块旁边的公共绿地让企业自己做。既然政府给补贴,企业做的绿化就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比方说不低于500元/平方米,低于标准就没有政府补贴。想法好,讲起来也容易,真正做起来就要和项目公司沟通,一是政府资金有限,二是政府有补贴,三是企业旁边的绿地会对里面的品质有影响,希望他们配合。经过不断努力,实行下来效果不错,中骏公司和旭辉公司都做到超过1000元/平方米。同样,地下通道也进行认养,因为通道做得好是企业自己的通道,代表了企业形象。  核心区一期基本奠定了胜局,之后南北片区来咨询投资开发的企业明显增加。商务地产需要培育,商务企业进来后,低碳、智慧等理念的落实都需要专项资金引导。谈到专项资金,就涉及有多少资金、从哪里来、怎么出的问题。最后核定下来一期专项资金为20亿元,核心区一期主要在闵行区,通过协商,市政府投入70%,闵行区投入30%。后来做核心区二期,也和长宁区协商专项资金的比例。

3

长三角一体化

发展的重要引擎


  虹桥商务区通过“大交通”“大商务”和“大会展”三大功能,促进上海以及长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大虹桥”效应逐步显现。2019年虹桥枢纽客流峰值达4.2亿人次。虹桥枢纽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平安交通建设示范点”,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眺望虹桥枢纽
  2021年2月,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虹桥商务区升级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并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核心承载区承担新的发展重任和使命。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加快打造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新标杆和双向开放新地标,2022年吸引重点投资近1300亿元,较上年增幅超60%,累计法人企业6万余家,总部类企业达500余家。2022年,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0余亿元;跨境收支相关注册企业966家,跨境收支金额突破1000亿元。占地面积 151.4 平方公里的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正成为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

  当前,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开发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将围绕3个方面开展好各项工作。

  一是毫不松懈抓落实抓推进,不断巩固和放大虹桥地区多重国家战略任务叠加的优势。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是长三角兄弟省市进入上海的重要门户,是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关键枢纽,管委会将按照《总体方案》毫不松懈抓落实抓推进,不断巩固和放大虹桥地区多重国家战略任务叠加的优势。对标国际一流,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做好产业发展、功能配套、职住平衡的大文章。抓住现代化建设发展机遇,引进和培育更多符合区域战略定位、引领未来发展的项目、平台和企业,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二是推出更加精准的政策举措,提供更加到位的服务对接,帮助企业稳预期、强信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需要广泛倾听市场主体的意见建议,管委会将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推出更加精准的政策举措,提供更加到位的服务对接,帮助企业稳预期、强信心。同时建强功能平台,支持企业加快推进全球化战略,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支持。  三是更好扬优势、拉长板、强特色,着力提高商务区的整体标识度和核心竞争力。虹桥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承载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和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管委会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领会中央战略意图,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意识,增强责任担当,对标对表《总体方案》抓好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地见效。  围绕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排头兵”“持续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主力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践行者”这一战略定位,进一步深化对战略内涵的认识,聚焦空间布局、功能平台、主导产业再提升再深化再优化,更好扬优势、拉长板、强特色,着力提高商务区的整体标识度和核心竞争力。  围绕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着力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更好发挥制度创新对区域发展的牵引和撬动作用,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坚持问题导向,找准裉节难题,加快攻坚突破,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激发一体化内生动力。强化战略协同,深化合作分工,加快培育符合商务区战略定位的产业生态,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立足比较优势、打造功能平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各类企业走出去提供专业服务支撑,更好成为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重要通道和基地。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开发建设具有跨区域、多主体特征,管委会将不断优化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坚持规划引领,发挥各方优势,形成工作合力,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推进开发建设,切实打通执行链条、提高运转效率。深化研究功能布局,提升城市更新能级,有效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工作再上新台阶。
  图片来自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
 

相关链接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在线订阅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亿聚力智慧交通网 www.citnet.cn 网站备案:京ICP备17017045号-1

Copyright © 2007-2022 , All Rights Reserve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转载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